“直肠癌肝转移,一共有9个瘤,这7个瘤可以消融……”
出现在李珊(化名)面前的是一幅3D成像图,在医生的讲解下,她和家属清楚看到肿瘤密密麻麻布满她的肝脏。
来自广西的李珊今年刚40岁出头,半年前发现直肠癌肝转移时,医生判断她没有手术机只有“三个月的寿命”。但保守治疗半年后,死神失约了,李珊和家人又燃起了求生希望,来到广州求医。广东省第二中医院外二科主任王炜教授经过详细诊查后认为,李珊仍有手术机会。
特别的是,李珊的手术将用上混合现实技术(MR),这也是广东省内医院第一次尝试将MR用于肿瘤外科手术。
.png)
MR技术让肿瘤"立体”
MR全称MixedReality,是一种混合现实技术,将真实场景和虚拟场景融合在一起,具有现场感、混合性和逼真性等特点。
具体到李珊的手术上,医生在术前把精确的核磁共振和CT扫描结果传给工程师,工程师做成3D成像。对于患者和家属来说,MR技术可以让他们清楚直观看到肿瘤,方便术前了解病情;而对医生来说,不仅可以清晰了解病情,设定更经济可靠的手术方案,在手术过程中,还可以帮助精准定位和准确消融。
王炜教授说,李珊先做了直肠癌根性切除术,9颗转移到肝脏的瘤中,有2颗长在血管等部位不能做消融术,已在放射科进行栓塞化疗。剩下的7颗瘤,采取MR下的转移瘤消融术。
4月14日上午9点,手术开始了。手术中,王炜教授戴上特制的头盔,在他眼里,术前成像和术中肝脏影像叠加,肿瘤是立体的,医生可以精确定位消融转移瘤。“在手术过程中应用MR技术,好就好在,可以看到哪怕很小的肿瘤、旁边血管的位置,帮助医生选择合适的消融角度,避开血管,达到最好的手术效果。”
对外科医生来说,这项技术有什么好处?
王炜教授总结了MR技术首次用于肿瘤消融的三项优势:1、术前,更精准掌握病情;2、更容易和患者及家属沟通;3、术中手术更容易精准治疗。
尚有局限不能动态三维成像
不过,王炜教授也指出,目前出于技术局限,MR应用于外科手术还无法做到动态三维成像。例如患者的呼吸会造成器官位置稍稍偏移,造成叠加不能百分百精准,也跟医生对技术应用的熟练程度有关。“将来如果能够动态三维成像,医生戴着头盔,就像有了透视眼,MR技术在外科手术中将有更大应用。”
王炜教授认为,MR技术用于外科将是大势所趋,特别是神经外科的手术,将成为外科医生的“利器”。
据悉,去年12月,广东省第二中医院在全国首创将AR(增强现实)技术用于膝骨关节辅助医疗。此次将MR技术用于外科手术也是饮了广东省“头啖汤”。■
【来源:南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