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关于公布第十届国家卫生健康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选拔结果的通知》(国卫人发〔2023〕14号)印发,我院党委副书记、院长刘军荣获“第十届国家卫生健康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称号!
“国家卫生健康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称号旨在表彰在卫生健康系统作出突出贡献、创造出显著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中青年专业人才,入选专家是卫生健康系统的优秀代表,为促进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推动健康中国建设作出了突出贡献。

刘军,广东省名中医,中国中医科学院“中青年名中医”,第七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全国名老中医学术经验(北京罗氏正骨)继承人,广东省首批医学领军人才,主任中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广东省第二中医院(广东省中医药工程技术研究院、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五临床医学院)党委副书记、院长,中国中医科学院广东分院(广东省中医药科学院)骨与关节退变及损伤研究团队负责人、国家骨科手术机器人应用中心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国家卫健委“手术机器人临床应用管理”专家委员会委员、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骨伤科专业委员会副会长、中华中医药学会骨伤科分会副主任委员、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伦理审查委员会副会长、中国民族医药学会康复分会会长、广东省第十四届人大代表、教科文卫委员会委员等。

刘军教授通过对岭南和全国多个骨伤流派的跟师学习、互鉴继承,结合国内外先进院校学习经历,紧跟现代医学前沿,融汇中西、集百家长,运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传承、研究、发展中医骨伤科,形成“注重整体,筋骨并重,动静结合,气血为先”的学术思想,围绕“筋骨关联、肾虚血瘀”的核心机制开展骨关节退变与损伤性筋骨关联疾病的基础、临床研究,并研发院内制剂、固定器具、应用软件。曾担任广州中医药大学中医骨伤科、广东省中医院骨伤科(国家重点专科)学术带头人、广东省中医院(广东省中医药科学院)副院长。通过不断优化内外用药、针灸、手法中医一体化综合疗法,并以微创精准的针刀疗法和轻巧柔和、舒适通透的独特手法特色,取得显著疗效,深受患者欢迎。获中华中医药学会首届中医药传承“高徒奖”、“广东省首届医学领军人才”、“中国中医科学院中青年名中医”和“广东省名中医”等称号。

率先开展人工智能在中医骨伤骨伤科领域的运用与推广,创建华南地区首个国家骨科手术机器人应用中心,开展智能化微创手术,并拓展到中医手法研究领域。获国家工信部、卫健委骨科手术机器人应用中心创建工作优秀团队奖和个人技术创新奖。运用人工智能技术与中医思维结合形成创新点,主持国家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腰椎间盘突出症诊疗决策支持系统的研制”;在国内较早利用人工智能研究临床用药规律;构建三医联动系统,实现远程诊疗与指导。
从医30余年,刘军教授注重充分发挥中医药在疾病各阶段、特别是提高围手术期安全性方面的优势,体现中西医结合思路,积极结合手术机器人等各种微创方法,不断优化诊疗方案,形成高水平诊疗方案或专家共识。指导创建运动医学与老年骨折专科,成功救治多名百岁老人创伤患者。近年来,负责组织指导全国中医骨伤科20项指南的制定修订工作,个人主持制定中华中医药学会标准项目《膝骨关节炎中西医结合诊疗方案》、《肩袖损伤中医临床诊疗指南》等7部,并在全国范围内推广应用,为提高临床疗效和推动我国中医药标准化工作做出突出贡献。
作为我国中医药伦理审查体系建设的探索者和开拓者之一,牵头建立了中医药伦理审查平台,在全国率先通过世界卫生组织和世中联中医药研究伦理审查体系CAP 双认证,努力学习国际先进的伦理管理理念和方法,结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伦理思想,为探索构建现代化国际一流的中医药伦理审查体系作出突出贡献。率先成立全国首家中医药干细胞研究伦理委员会,为我国中医药干细胞研究伦理审查起到示范引领作用;全力支持抗击新冠疫情的中医药研究,首创远程伦理实时审查,第一时间给予武汉抗疫一线中医药研究专业支持,保障新冠疫情防治中医药研究的科学性、规范性、先进性、及时性和伦理合理性,结合伦理难题热点开展了多项原创性研究。

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教育部等各级课题26项;主编规划教材2部、专著10部;发表学术论文212篇(SCI98篇,最高IF 18.47);获专利、软著权25项,开发并获得国家发明专利的院内制剂2项并同时在医联体单位共50家医疗机构推广应用,获得良好的社会与经济效益。以HSP90调控Hippo-YAP信号通路介导细胞自噬影响BMSCs成骨分化为出发点,深入探索补肾中药防治骨质疏松的作用机制,荣获第十六届中国药学发展奖康辰骨质疏松医药研究奖(HOMA)“学科成就奖”等奖项,为我国中医骨伤科学的发展做出突出贡献。
作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首批医院等级评审和大型中医医院巡查活动资深评审专家和专家组组长,先后30多次参与全国和省内医院管理年、医院等级评审、大型中医医院巡查等活动,对评审专家以及60多家二、三级中医医院进行管理与学科专科建设迎评辅导,均全部顺利通过等级评审,为我省中医药强省建设做出贡献。于2016年荣获广东省医院协会“天晴杯”广东医院优秀管理干部奖、2017年获中华中医药学会授予“康缘杯”优秀管理人才奖。
积极带队参加多个帮扶点的精准扶贫及广州市粤东、西、北部多家基层医院的帮扶工作,提出中西医结合五期阶梯分治膝骨关节炎及慢性病管理模式,搭建骨关节退变与损伤性疾病“防治养”创新体系;努力建立岭南中医骨科联盟及基层骨科医联体,以建设名医工作室为起点,共建“延伸病房”,成功构建三级医院带领二级和社区医院“三级联动”防治和研究骨关节炎、骨质疏松症等老年骨关节疾病网络,建立双向转诊、人才培养、中医药特色技术传承和推广新体系。构建了具有中医特色的骨关节微创围手术期安全性研究、快速康复、社区养护模式,成功帮助 50 多家医院开展关节微创手术和中医特色疗法,形成了华南地区最重要的技术培训平台之一。
重视中医药文化健康科普,经常参加中央、省市等媒体的宣教节目,代表中医界参加全国健康卫士全国巡回演讲并入选人民大会堂汇报演讲,工作事迹受到省市主要媒体多次报道,广受好评。主编的科普著作《膝关节的自我认识与常见疾病健康管理一本通》被中宣部、农业农村部评为2022“农民喜爱的百种图书”。

为把中医医疗技术和医院管理知识带到边疆,多次带领医疗队参加援疆技术支持、健康直通车进藏等活动,不畏艰险,深入到林芝、甘孜等藏区为藏族同胞送医送药送温暖,把中医的特色疗法献给藏族同胞,受到当地群众、媒体和广东媒体的广泛赞扬。
2003年抗击“非典”期间,身先士卒,夜以继日,每天深入到最危险的急诊一线,与医护人员共同战斗,直到取得最后的胜利,受到省、市政府的嘉奖。2008年,在汶川地震伤员救治工作中,牵头组织医院最强技术力量制定最佳的诊疗方案,灾区伤员快速康复。新冠疫情期间,发扬夙夜奉公、连续作战的精神,经常驻扎在医院,团结带领职工攻坚克难,积极主动、高标准、严要求排解多起重大风险隐患,加快补齐防治体系的短板和弱项,常态化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工作两手抓,为保障医院业务工作正常、高效开展做出最大努力。
刘军教授长期致力于研究生的培养和中医药传承工作,主编全国高等中医院校规划教材2部,培养硕、博士、博士后共45名,3人获省优秀研究生,7人获国自然基金项目。4次获全国中医药博士生“优秀论文指导老师奖”,近十年连续每年获“优秀研究生导师”称号。作为第七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和多家医院名医带徒指导老师,为大学、医院、基层培养了大批青年优秀人才。2021年获省委教育工委教育工作突出贡献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