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第二中医院中医药传承创新工程项目环境影响公众参与第二次公示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暂行办法》(环发〔2006〕28号)、《环境保护公众参与办法》(2015年9月1日施行)的规定,现对广东省第二中医院中医药传承创新工程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的主要内容、评价结论等信息进行第二次公示,以便征求广大公众的意见和建议,接受公众的监督。
一、项目概况
(一)项目名称:广东省第二中医院中医药传承创新工程项目
(二)建设单位:广东省第二中医院
(三)建设地点:广东省广州市黄埔区萝岗公路街212号
(四)项目概况:广东省第二中医院黄埔院区原为萝岗区中医院,现状编制床位100张。本项目的建设,将拆除现有院区一期用地范围内医技住院楼与残疾人康复中心的连廊,并在院区一期用地的中南部和东南部建设1栋地上23层、地下3层的中医医疗技术中心,1栋地上7层的中药制剂中心,新增建筑面积56335.43m2,其中地上面积41072.81m2,地下面积为15262.62m2,新增设床位500张,新增门急诊量1490人次/日,新增员工约为714人,新增230个地下机动车位。
同时为了统一管理,本项目将现有院区医技住院楼内的100张病床搬至本次扩建的中医医疗技术中心,而现有院区医技住院楼通过布局调整,将现有住院病床所在区域设置为影像中心、行政办公用地以及预留发展用地(旧建筑功能重组不在本项目的建设范围内)。则本项目建成后,广东省第二中医院黄埔院区总用地面积仍为37244m2,一期用地范围内总建筑面积为78937.03m2(拆除连廊145.8m2,保留现有建筑22601.6m2,新增56335.43m2),全院共设床位600张,日均门急诊量2100人次/日,员工总数为900人。此外,本次扩建的中药制剂中心主要通过对中药饮片进行提取、浓缩等制作中药制剂,设计中药前处理及提取能力为60吨/年,年制作颗粒剂100万袋、胶囊剂1000万粒、丸剂5万瓶、袋泡剂10万袋、口服液/合剂30万瓶、外用液体制剂30万瓶、软膏剂5万支、贴膏剂500万贴和外用散剂10万包,制作的中药制剂供本医院临床使用,不向其他医院供药。
本项目建成后,全院不设传染病科,检验科不设P3、P4生物安全实验室、不设转基因实验室也不设动物实验室。
二、项目建设可能造成的环境影响
施工期:暴雨的地表径流、地下水、施工废水、施工人员生活污水、施工扬尘、机械设备和运输车辆尾气、装修有机废气、施工机械设备和运输车辆的噪声、余泥渣土、建筑垃圾、生活垃圾等。
运营期:废水主要有医护人员生活污水、医疗污水、食堂含油废水、中药制剂中心废水;备用柴油发电机废气、食堂厨房油烟、医疗污水处理设施废气、含病菌气溶胶、生活垃圾房恶臭、检验科试剂废气、地下车库机动车尾气、中药制剂中心粉尘废气、中药制剂中心有机废气、乙醇回收罐“大呼吸”废气;水泵、变压器、风机、备用发电机、空气能热泵机组、中药制剂中心设备等机电设备噪声、机动车噪声以及人员活动噪声;医疗废物(含检验科、病理科废液、废水)、中药制剂中心除尘器收集的废药品、质检固废、乙醇残液、醇沉药渣、医疗污水处理污泥、中药制剂中心污水处理污泥、含有药品的内包装物、发电机废气喷淋水过滤滤渣、中药制剂中心中药药渣、中药制剂中心原辅料的包装袋(箱),产品包装剩余物、原料包装桶、、生活垃圾、餐厨垃圾及废油脂。
三、主要的环保治理措施
施工期:通过强化管理、选用低噪声设备等来减轻对环境的影响。
运营期:
1、废水:项目建成后,门诊及住院病患产生的医疗污水、医护人员生活污水经三级化粪池预处理、食堂含油废水经隔油隔渣池预处理;中药制剂中心产生的设备清洗废水、地面清洗废水、质检废水、乙醇废气喷淋塔废水、包装瓶清洗废水、水环真空泵置换水、水提工序废水经设置于中药制剂中心北面室外的制剂中心污水处理站,采用“水解酸化+MBBR+接触氧化+混凝沉淀”处理达到《中药类制药工业水污染物排放标准》(GB21906-2008)表2新建企业水污染物排放限值的2倍后,并入医院内部现有污水管网。以上几股废水经过预处理后,经医院内部现有污水管网排入医院自建医疗污水处理处理站,经“二级生化+消毒”处理达到《医疗机构水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466-2005)中综合医疗机构和其他医疗机构预处理排放标准,经医院总排放口排入市政污水管网,最终排入萝岗中心区水质净化厂处理。本项目达标排放废水再经萝岗中心区水质净化厂深度处理后,废水中各类污染物可进一步降低,废水最终排入南岗河后,对南岗河影响较小。
2、废气:本项目建成后,新增1台1100kW的备用柴油发电机,发电机尾气经过水喷淋装置(加表面活性剂)处理达到广东省地方标准《大气污染物排放限值》(DB44/27-2001)第二时段二级标准,由内置烟道引至中医医疗技术中心楼顶排放,排放高度约为100m;项目新增食堂厨房油烟废气依托现有院区设置的高效静电除油器处理达到《饮食业油烟排放标准(试行)》(GB18483-2001)后由内置烟道引至所在后勤保障楼顶排放,排放高度约为15m;项目通过“以新带老”措施,将现有及扩建医疗污水处理站臭气统一收集后,经等离子除臭除菌后引至污水操作间楼顶排放,排放高度约为15m,废气排放口中H2S、NH3、臭气浓度排放速率可满足《恶臭污染物排放标准》(GB14554-93)中表2 标准要求,污水处理站周边大气污染物最高允许浓度可满足《医疗机构水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466-2005)表3的要求;生活垃圾房恶臭经过加强管理、及时清运垃圾、设置排风系统等减少恶臭的影响;医院含病菌气溶胶通过设置空调净化系统消毒系统消毒,同时设置紫外线、静电吸附等消毒装置,在有人状态下采用循环风紫外线空气消毒器、静电吸附消毒,无人状态下采用紫外线灯、熏蒸或喷雾消毒,不同部门空气净化消毒措施符合《医院空气净化管理规范》、《医院消毒卫生标准》及《医院消毒技术规范》的要求;生物安全柜含病菌气溶胶经生物安全柜自带的高效过滤器过滤后引至中医医疗技术中心楼顶排放;检验科试剂使用过程仅产生微量的酸性、挥发性有机废气等污染气体,通过通风橱机械通风设备处理后再输送到中医医疗技术中心楼顶,使废气能够得到良好的扩散;地下车库设有机械通风系统,将地下停车场产生的汽车尾气引至地面排放,排放口朝向绿化带(避开人群通道或集中活动区),在自然环境中稀释扩散、绿化隔离吸附;中药制剂中心中药饮片细粉碎、浸膏粉碎及喷雾干燥工序产生的粉尘废气经滤筒式除尘器除尘后,由中药制剂中心楼顶37m的排气筒排放,其余工序产生的粉尘经滤筒式除尘器除尘后由中药制剂中心外墙排放;中药制剂中心醇提、醇沉使用的乙醇经单效浓缩器浓缩回收后,产生的微量不凝气经水环真空泵用水和水喷淋系统二级吸收后,由中药制剂中心楼顶37m的排气筒排放,有组织排放的颗粒物、TVOC满足《制药工业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GB 37823—2019)表2特别排放限值,院区内部无组织排放的TVOC满足《制药工业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GB 37823—2019)附录C的无组织排放限值,医院边界无组织排放的颗粒物、TVOC可满足《大气污染物排放限值》(DB44/27-2001)第二时段二级标准无组织排放监控浓度限值,无组织排放的中药异味、制剂中心污水处理站臭气满足《恶臭污染物排放标准》(GB14554-93)中表2 标准要求。项目产生的各类废气经过处理后达标排放,对周围环境影响很小。
3、噪声:风机、水泵、发电机、变压器、生物安全柜、中药制剂生产设备位于室内,并设置隔声、减振措施,空气能热泵机组位于中医医疗技术中心裙楼和塔楼楼顶,设置减振、隔声措施;机动车行驶噪声通过加强管理,限制行驶速度,禁止鸣笛等措施减少影响。经过分析医院北面边界噪声可达到《工业企业厂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GB12348-2008)4类标准,其余边界噪声可达到《工业企业厂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GB12348-2008)2类标准要求,不会对周围环境和项目自身产生不良影响。
4、固废:医疗废物(含检验科、病理科废液、废水)、中药制剂中心除尘器收集的废药品、质检固废、乙醇残液、醇沉药渣交由有危险废物处理资质的单位处理;医疗污水处理污泥经消毒后与生活垃圾、中药制剂中心污水处理污泥、含有药品的内包装物、发电机废气喷淋水过滤滤渣一起交由环卫部门收集处理;餐厨垃圾及废油脂交由专业公司回收处理;中药制剂中心中药药渣交由专门公司回收生产有机肥料;中药制剂中心原辅料的包装袋(箱),产品包装剩余物,交由物资回收中心回收;原料包装桶交由原料供应商回收利用。通过上述处理,项目固体废物可得到妥善处置,对周围环境影响不大。
5、环境风险状况:项目环境风险潜势为Ⅰ,环境风险评价做简单分析即可。项目风险源包括①医疗污水处理设施事故状态下的排污;②医疗废物在收集、贮存、运送过程中的存在的风险;③消毒剂、化学品泄漏,发生火灾产生的次生/伴生环境风险;④柴油泄漏、柴油发生火灾、爆炸产生的次生/伴生环境风险;⑤液氧泄漏、燃爆风险;⑥微生物泄漏风险。为避免风险事故,建设单位通过树立并强化环境风险意识,定期对污染物处理设施进行巡检,污水处理设施储备应急的消毒剂,设置事故应急池,加强危险废物的管理,在收集、贮存、运送过程中避免出现“跑、冒、滴、漏”的事故,加强消毒剂、化学品、液氧仓和乙醇回收罐、柴油油箱的管理,按要求配置消防设施,制定相应的环境保护应急预案。综上所述,在加强管理的前提下,本项目的环境风险是可以接受的。
四、环境影响评价结论要点
本项目符合产业政策、城市发展规划,若按环保计划实施防治措施,可使影响降至最小程度。本项目建设从环保角度可行。
五、征求公众意见的范围和主要事项
(一)范围:受本项目直接影响或间接影响的单位和个人,以及关注项目建设的单位和个人。
(二)主要事项:(1)公众对本项目的主要态度;(2)公众认为项目施工期、运营期主要的环境影响;(3)公众对项目的环保治理措施方面有何意见和建议;(4)公众对项目的其他意见和建议等。
六、公示期限和公众提出意见的主要方式
即日起10个工作日内,公众可以通过提交书面意见或向公示指定地址发送信函、传真、电子邮件等方式,发表对该项目建设及环评工作的意见(信函以邮戳为准,公众意见表网络链接:http://www.mee.gov.cn/xxgk2018/xxgk/xxgk01/201810/t20181024_665329.html)。
公众提交意见时,请提供有效的联系方式;鼓励采用实名方式提交意见并提供常住地址。对于公众提交的相关个人信息,我司承诺不会用于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之外的用途。
七、环境影响报告书征求意见稿的网络链接及查阅纸质报告书的方式
《广东省第二中医院中医药传承创新工程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公示稿) 》(网络链接: https://pan.baidu.com/s/1sIbnZl5-pR8yFzixJl4J9Q 提取码: n8gb )
查阅纸质报告书的方式:公众可以通过以上建设单位或环评单位的联系方式联系我们,查阅纸质环境影响报告书。
八、建设单位、环评单位名称和联系方式
1、建设单位联系方式
建设单位:广东省第二中医院 联系地址:广东省广州市黄埔区萝岗公路街212号
联系电话:020-83572607
2、环评单位联系方式
单位:广州市怡地环保有限公司 地址:广州市东风路268号交易广场1808室
联系人:李工 电话: 020-83510572
邮箱:ydhpgs@163.com
广东省第二中医院
二〇二〇年十月二十三日